文丨西部菌
作为新的一年城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日前发布。
这份文件,到底有哪些信息值得重点关注?
不卖关子,西部菌先抛出一个观点——城镇化和房地产,真的进入下半场了。
01
七大城市群被点名,利好西安、南宁
先还是看下,2022年城镇化建设中,到底哪些城市和区域受到了特别的器重。
七大城市群被点名:
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开展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城市群多层次、常态化协商协调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七大城市群,前三大城市群为一档;成渝单列一档;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为一档。
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十四五实施方案已经公布(详见顶层设计揭晓!全国经济第五级,定了)。
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实施方案应该会在年内出台,直接利好南宁、西安等中心城市。
02
都市圈建设“不宜相互攀比”
关于都市圈建设,区别于前两年,今年有两点变化:
一是,没有直接点名具体的都市圈。
过去两年,南京、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都被直接点名,并且前三个都市圈的发展规划都获得了批复,西安也好事将近。
今年的表述为: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没有点名具体的城市。当然,这不应该被等同于今年没有新的都市圈规划获批。比如,长株潭都市圈之前也没在城镇化重点任务中被点名过,但目前已经先于西安获批。今年没有专门强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只是支持有条件的都市圈科学规划多层次轨道交通,并且是要“统筹利用既有线与新线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此外,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还指出,在建设都市圈上,“不具备培育条件或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不宜相互攀比”。都市圈形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在研究确定空间范围时,应实事求是、集约高效,不宜盲目扩大。
发改委的最新要求,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为都市圈建设降降虚火。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去年,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超大城市要划定并坚守城市开发边界,慎重撤县设区”;前不久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提:严控撤县建市设区。此次《重点任务》则更是强调,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这一系列的要求,基本上宣告撤县设区已宣告终结。
并且,这次还明确提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指向性就更明显了。众所周知,过去二十来年,省会城市一直是撤县改区的最大赢家,多个省会城市已实现了“无县化”。而最新的定调,主要将影响那些还在推进“强省会”战略的省会城市。同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不能过多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都市圈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希望靠撤县设区,乃至寄望于靠行政区划调整来谋求做大做强的路径,基本被彻底斩断了。今年《重点任务》再提: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同时,还提出:鼓励人口集中流入城市区分中心城区和新区郊区等区域,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众所周知,在过去十多年,随着城镇化的高歌猛进,不少城市都开辟了新区。但是,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详见注意,人口增长危机,开始向这些重点城市蔓延了),城镇化率接近65%,一些新区正面临巨大的人口缺口,甚至不排除个别新区变成“鬼城”。在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方面,《重点任务》提到,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且人口持续流入的超大特大城市要有序实施功能疏解;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新区建设,完善郊区新城功能,推动组团式发展。道理很简单,19个国家级新区基本上都位于一二线城市,也基本上只有这些城市才真正有“人口持续流入”。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级新区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人口导入的可能性。但是,从人口的变化趋势看,这个窗口已经越来越窄了,必须要抓紧。上面主要讲了一些被点名的城市和区域。下面,则是《重点任务》中三大具有信号意义的转变。坚持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水平;
畅通在本地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
加大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激励作用。
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
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发布“七普”“六普”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和市域常住人口数据,做好各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工作。
这些和人口流动相关的举措归结到一点,就是在人口增量空间明显收窄的大背景下,推进城镇化要在转移人口和存量人口上“双管齐下”。并且,为了提高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将加大资金支持。而从“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来看,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仍是最大受益者。与前几年相比,今年《重点任务》在“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明显更重视城市存量空间的开发。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维修,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力争改善840万户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探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统筹设立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网点、体育健身设施、微型消防站、维修点、食堂、公共阅读空间,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建设智能快件箱(信包箱)。
发展社区商业,发挥个体工商户贴近社区优势,加大低成本场地安排和物流配送等配套政策帮扶力度。
推动社区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幼儿园。
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增加非机动车停放设施。
重点改造材质落后、使用年限较长、运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规定的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老化管道及设施。
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
开展电网升级改造,推动必要的路面电网及通信网架空线入地。
此外,还要求健全防洪排涝设施、提升智慧化水平等等。可以说,相比前几年的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今年对于既有城市空间的改造,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囊括了方方面面。这里面当然有扩大投资目的的驱动,但结合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或也确实反映出,我国房地产业正在逐渐转向存量时代转变,未来的增量空间将明显放缓。今年《重点任务》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有不少具有“收缩性”色彩的表述。除了“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方面还提出,“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在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方面,要求健全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监测监督监管,防范处置违规行为,通报负面警示案例。
这说明大中小城市,都要防止盲目扩张,更讲究规范、平衡。那个城镇化“水涨船高”、“水大鱼大”的时代,正在过去。相较于前几年,2022年的城镇化建设任务,确实折射出太多的“大转向”,这必将是一个深刻的新的开始。“拐点”,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新的阶段,城市发展、产业发展、人口流动,都将需要作出新的调试和选择。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联系:微信:zmxzyh50(备注身份优先通过)未经授权请勿擅自复制、转载
任耀龙律师团队
为西部城事提供版权及法律服务
区域丨地产丨财经